《把握历史主动 进一步深化改革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把握历史主动 进一步深化改革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课程背景】
7月15日至18日召开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世界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踏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改革画卷。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这次全会深刻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课程目标】
1.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当前改革的关键时间和重要性;
3.14个方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
4.15个方面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课程时间】0.5-1天(6H/天)
【课程对象】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团员等人员
【课程方式】理论讲解+视频播放+案例分析+互动点评
【课程大纲】
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1.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粮食、能源、债务多重危机同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2.经济全球化遭遇逆袭,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
3.地缘政治动荡,局部冲突频发,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1)我国面对的逆风泥水的外部环境
2)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收缩,冲击中国出口贸易
3)个别国家泛化国家安全
4)全球产业链出现本地化、区域化发展趋势
4.新形势频出、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5.中国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事进一步突显。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3.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4.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5.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6.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7.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8.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9.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10.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11.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12.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3.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3.提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三、坚持六项重大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守正创新
4.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5.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6.坚持系统观念
四、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能源、铁路等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3)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桥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4)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2.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1)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2)扩大对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
4.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五、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1)总体涉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2)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3)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
2.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
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1)政治监督“三化”
2)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3)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4)加强诬告行为治理
六、明确深化全面改革的总目标
1.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
【总 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