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本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汲取传统文化智慧和精髓,结合历史时代背景、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深意,并能在工作实践中活学活用。
【课程时长】
6-12小时(6小时/天)
【课程大纲】
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与文化自信
1.经济发展周期与新时代国情
2.用典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
二、辩证思维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3.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4.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
5.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三、敬民篇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5.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四、为政篇/治理篇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3.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5.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五、修身篇
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爱子,教之以义方。
六、笃行篇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2.一勤天下无难事。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4.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5.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
七、劝学篇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国将兴,必贵师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5.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八、天下篇
1.计利当计天下利。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3.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5.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九、廉政篇
1.公生明,廉生威。
2.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3.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4.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十、法治篇
1.法者,治之端也。
2.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3.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4.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十一、立德篇
1.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2.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3.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十二、历史篇
1.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2.自知者英,自治者雄。
十三、文学篇
1.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十四、创新篇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不日新者必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