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修炼》培训课纲
主讲老师:梁永存情商管理、中层管理技能、领导力、有效沟通、TTT培训职业化
课程受众:渴望成长的各级员工
课程时间:1-2天
课程时间:1-2天
授课方式:案例体验+实战方法+录像观赏+角色扮演+提问互动+分组讨论+精彩点评
授课特色:课前做准备度指导+课中将知识系统化及实操演练+课后做知识转化为绩效指导
课程背景:
为什么有些人在工作中,经常带着抱怨、消极、悲观的情绪,而工作动力不足?
为什么有些人总觉得时间不够,忙忙碌碌,但结果却离目标很远?
为什么有些人忙于琐事,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有些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在配合上不是很理想?
为什么企业中缺乏必要的理解,沟通不畅,导致内耗?
为什么在执行中,非黑即白,缺乏创新,不能有第三方案?
为什么有些人固守经验,拒绝学习,止步不前?
本课程专门为您解决如上问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门课取自于世界著名管理学家
史蒂芬·
柯维博士的研究结果,他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这门课,已经被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培训的必修课。
只有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高效能的员工,企业才能真正成为高效能的企业。
习惯影响你的成功,有了好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课程优势:
培训难在转化与落地。而要实现这最优的转化与落地,需要:
需求先行:培训是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包含对企业领导者、企业组织者、培训参与者三方的调研。这样,可以从企业、组织、员工三方的共同参与中安排培训内容。
课程架构:科学的发展经过了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很多课程停留在哲学思辨的“我认为”和经验描述的“我发现”阶段,缺乏理论支持,本课程以群体动力为基础,从“所以然”的角度为课程做好支撑。
内容安排:培训与教育不同,教育重在知识,培训重在技能。本课程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鼓励学员思考,以促进学员的行为转化。
案例辅助:案例是培训的装饰,没有案例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课程。本课程案例的选用将注重工作+心理两个层面,既能激发员工兴趣又能推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培训焦点:注意力决定能量!培训的焦点决定学员的收益。本课程以提升思考力为始,以促进行为转化为终。采取教练的方式,动其情、察其理、明其智、促其行。作为一名心理学资深教练将结合临床心理学知识最大程度挖掘学员潜力,做到理论、方法、动力的相互结合。
课程收获:
培训目标1:认识成功的原则,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训目标2:转变观念,把握正确的成功者心态
培训目标3:选择自己个人发展和事业生涯中的重大目标
培训目标4: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培训目标5:识别蕴藏在人与人差异中的巨大潜能,并使之化为双赢的资源
培训目标6:学会倾听,改善沟通,建立双向渠道减少管理内耗
培训目标7:学会创造学习型人际关系的方法和与他人共赢的做事技能
培训目标8:设计自己开拓进取,蓄能更新的目标
课程大纲:
“成功者效能”用简单的逻辑总结了变革中成功高效能人士的发展经验,即做人做事的七大习惯:
操之在我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
知彼解己
协作增效
蓄能更新
第一模块 前言:我们先形成习惯,然后习惯支配我们
成功是习惯的结果
人的成熟渐进图 (成熟的三个阶段和七个习惯的逻辑关系)
影响效能的重要因素
效能=P/PC的平衡,即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观念的转变
品德与技巧
第二模块 操之在我(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选择的回应决定着我们)
在选择中运用人的四大天赋做出回应
永远把握选择,永远对我的选择负责
影响范围与关注范围(用我的影响范围改变我的关注范围)
主动承担工作责任:我能贡献什么
语言的力量,做个转型人
第三模块 以终为始(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讲,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任何结果都是两次创造:心理创造决定物理创造
选择生活的重心- 管理现在始于管理未来
个人使命宣言制订原则及步骤
如何制定目标并且有效的执行
赋能的教练方式
第四模块 要事第一(不是时间的主人,就是时间的奴隶)
定义要事才能管理要事
遵循内心的声音
时间管理的矩阵
对大事说YES对小事说NO
20-80法则
个人时间效能提升要诀
第五模块双赢思维(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所失)
与人交往中的输赢概念
双赢是一种选择
双赢的五个要领:品格、人际关系、协议、制度、流程
竞争的目的
第六模块 知彼解己(你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
先诊断后开处方
倾听在沟通中的作用:拓展视野,建立信任,把握主动
双向沟通
同理心沟通要诀
第七模块 协作增效(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抱在一起才能飞翔)
珍惜差异,彼此增值
团队的定义及特征
团队发展的阶段性
识别我们队伍中的差异,寻找我们的合力资源
创造第三方案 (1+1>2)的操作模式
冲突的处理艺术
第八模块 蓄能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个方面的蓄能更新
身体(我们的组织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肌体?)
脑力(如何创造我们团队的智商?)
精神(什么是我们的共同关注的价值与共同追求?)
情感/人际关系(什么是我们人际互动的共同准则?)
结束语: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造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