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前言】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人。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本课程将为大家分享《荀子》的思想体系,共同探讨荀子学说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价值指导。
【课程对象】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授课讲师】
王泽仁 老师 (请阅读讲师简介)
【课程目标】
1. 帮助管理者了解荀子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
2. 帮助企业了解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的平衡之术
3. 帮助管理者学习荀子的治理思想
4. 帮助学员领悟个人、家庭、企业幸福之道
【课程时间】
1-2天
【课程大纲】
开场语
1. 儒家的现实主义学派
2. 荀子其人
3. 《荀子》其书
第一讲 荀子的哲学起点--人性本恶
1. 人性恶分析
1)好利之心--争夺生而辞让亡
2)嫉妒之情--残贼生而忠信亡
3)耳目之欲--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
4)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2.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1)涂之人可以为禹--人是智能的
2)修身与教化的作用
3)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4)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5)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讨论:人性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影响
第二讲 荀子的政治纲要--礼法学说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1)人是群体性和社会性的
2)社会组织需要规则—礼
3)人异于禽兽的不同在于分辨能力
4)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5)礼的调节左右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1)礼—治国的根本
2)礼—人道之极
3)法—约束与制裁
u明礼仪以化之
u起法正以治之
u重刑罚以禁之
4)王霸之道,杂而用之
3. 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1)历史进步观倾向
2)继承“先王之道”
3)法后王,一制度
讨论:礼法学说对现代企业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的启发
第三讲 荀子的天道观--人的地位
1. 天道自然的思想
1)自然化
2)客观化
3)规律化
2. “天行有常”的思想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3. “天人相分”的思想
1)不与天争职
2)不慕其在天者
3)敬其在己者
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5)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4.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1)治天命”、“裁万物”、“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
2)顺应、利用客观规律
3)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从而为人类谋福利
讨论:荀子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
第四讲 荀子的认识论--名实关系
1.正名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2.名实混乱的现象
1)以名乱名
2)以名乱实
3)以实乱名
3.确定名称同异的标准
1)天官薄类
2)心有征知
4.制名以指实
1)稽实定数
2)约定俗成
5.“名”的逻辑分类
1)共名
2)别名
讨论:荀子的名实论证对于企业岗位责任制的启发
第五讲 荀子思想对法家的启发
1.人性恶的哲学起点
2.法的思想
3.循名责实
4.荀子的两个法家学生
1)韩非
2)李斯
结尾语
1. 荀子的折中主义
2. 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圣人
1)孔子取仁
2)孟子取义
3)荀子论礼
【课堂建议】
1. 不迟到,不随意走动,非重要电话不接听,手机静音或关机
2. 所有俗务之心都放心,有缘相聚一起学习,共同进德修业
3. 课堂中都是同窗好友,无有贵贱亲疏者,我们都是在一起的学习者、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