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张诚笃老师简介
张诚笃,字岁寒,号关中逸民,独立学人,国学布道者,被誉为“孙子张”。大学迄今三十七年黄卷青灯箪食瓢饮,精研国学与当代国人心理,含英咀华将民族文化原典思想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浑然天成为国学古为今用之系列:孙韩做事、周孔做人、佛老养心、诗词怡性。以此四课,奔走呼号,为中华文化布道做狮子吼演讲,听其演讲振耳发聩,读其著述余香满口。
张先生专著:中国文史出版社《老子大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子兵法究竟说什么》、《从孙子兵法到企业谋略》、《三国志人物精华》,新华出版社《孙子商法》,五洲传播出版社《孙子兵法大智慧》,陕西教育出版社《寄言望子成龙的家长》,香港凯斯国际出版公司《孙子兵法当下解读》。
张先生国学音像即光碟作品: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孙子商法》,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道德经应用智慧》、《孙子兵法商战大智慧》、《大智勇——毛泽东诗词欣赏》,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老子大智慧》,北京东方影音公司《孙子兵法到底说什么》。
前贤经、史互参,张先生经、史、文、诗四维立体互参,自出机杼,多有新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张先生部分国学精品课:
一孔子《论语》系列二《老子》系列
三《孙子兵法》系列 四 孟轲《孟子》系列
五《庄子》系列 六《易经》系列
七国学精华讲析(两日)
八 欣赏毛泽东诗词,感悟毛泽东领导力(两日)
九 刘邦从草根到皇帝成败之道(两日)
十员工心态决定工作状态(一日)
十一 韩非子帝王心术(一日)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中庸》作者孔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丘之孙,先秦儒学哲学家。
天命之谓性——天赋的东西叫人性。 人格化的天赋予人天然的心性或秉性。 天,非“苍苍者天”自然之天,是有绝对意志权威的天,才可以“命令”“赋予”,是《中庸》作者子思哲学创作人格化的天。
性,人性、心性、天性。 谓,叫做、称作。
率性之谓道——顺着天赋人性而来的做人准则是道。此句与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可互证。
率,顺着、循。 道,准则、标准,做人规则就是人道。
修道之谓教——研修并践行做人准则,就叫做教化。修,研修学习并努力践行。此句与二十一章“自明诚,谓之教”可互证。
不可须臾离也——做人准则是不可片刻偏离的。
臾离,片刻。 离,背离、偏离。也,表示判断的“是”。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所以,君子即使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对做人准则戒惧、谨慎而遵守。
是故,所以,表示紧接上文的总结或提示。
君子,有时指有德有高位的统治者,有时指有德者。
所不睹,他人看不见的地方。所不闻,他人听不到的时候。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隐秘不被显现,没有细微不被彰显。 莫,没有谁、没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见,同现。 隐,隐秘幽暗之时、之地。 微,细微之事。
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君子即使一人独处也要谨慎自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像喜怒哀不曾发生,就是“中”;发生得恰到好处,就是“和”。
不是直接给“中”“和”下定义,而是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情形是“中”是“和”。
天下之大本也——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天下之达道也——是天下的通则。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间万物因为“中”与“和”,所以才有了各自定位,得以化育成长。
今译 天赋予人的叫人性,顺着人性而来的规则是人道,研修并诚实地恪守人道是教。
人道是时刻不可背离的,可离就不是人道。所以,君子即使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对做人准则戒惧、谨慎而遵守。没有隐秘不被显现,没有细微不被彰显;所以,君子一人独处必须谨慎自律。
就像喜怒哀乐不曾发生,就是“中”的表现;发生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表现。“中”这东西呀是天下事物的大根本,“和”这东西呀是天下事物的通则。若能达到“中”“和”境界,那么,天地及天地间万物就各自有了最合适定位,万物就得以化育成长。
浅析 此《中庸》首章至少三层意思:一是,以三问、三答揭示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三个范畴。二是,君子为何以慎独自省自律?三是,中庸之道像什么及中庸之道的作用。
第一,以三问、三答揭示什么是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三个范畴。
“天命之谓性”是首问,什么是人的天性?答:人格化的老天爷赋予人的本真的个性、心性、性格,即人性。天赋予人以外的万物的本性叫物性。人性或物性皆本然天性,是天然或先天的。回答“性”的范畴是什么。
“率性之谓道”是再问,什么是做人的准则?答:依照人的本性而来的做人规则就是人道。回答“道”的范畴是什么。
“修道之谓教”是三问,如何做人?答:研修学习并实实在在践行做人准则就是教,或曰教化。回答“教”的范畴是什么。
“将合适人放在合适岗位”,亦即什么秉性人放到什么岗位,哲理是“天命之谓性”。诸葛亮错用马谡做守街亭主将,不知马谡天性非独当一面之将才,把非将才者当将用,有悖“天命之谓性”。
第二,君子“慎独”之自省自律。
君子为何“慎独”?因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君子要自省自律,无论何时何地有无监督;都要坚守人道亦即坚守儒学做人的道德准则,真心实意道德自律。
东汉“四知杨”君子杨震“慎独”之美谈,就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严以自律好榜样。对今日管理者或手握公权者尚有道德自律示范作用。
个人私德绝对自省、自觉、自律的慎独,是君子自处的最大准则最高境界。
第三,什么是中庸之道及其无量功德。
人尚未有喜、怒、哀、乐情感,即“中”也;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即“和”也。不是定义“中”“和”是什么,而是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情形是“中”、“和”。实乃“中、和”像什么,而非是什么。
举例论证“中”与“和”即“中庸”像什么,长处是易于理解,短处是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是《庄子》所谓的“一察”之见。这比起给概念下定义,明确指出概念的内涵外延;往往歧见多多,聚讼纷纭:怎么解释似乎都有道理。这就给后来道学或曰理学埋下了争执的伏笔。
“中”“和”是事物的根本与通则;若能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事万物就各得其所,也就是各有其根本、各守其通则,那就“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功效。也是《中庸》的“创世”说。
此处“中和”即“中庸”,为何既言“中和”又言“中庸”?据朱熹《四书章句》(以下皆简为《朱注》)“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从喜怒哀乐的感情立论是“中和”,从人品立言是“中庸”。
第二章
原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中后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以至中华文化的圣人。
中庸——什么是“中庸”的内涵及外延?《中庸》未下定义;照朱熹的意思,中是不偏不倚,没有过分或达不到;庸是恒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是永恒之道,是恒久真理。
君子而时中——君子则时时恪守践行中庸之道。 而,则、就。时,随时。
小人之中庸也——之,当为“反”字。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有时指被“君子”统治的小民,《孟子》“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的“野人”就是此意;有时指没有道德操守的人,无分君子与野人,凡无德或缺德者皆为小人。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因私欲膨胀就为非作歹毫无顾忌
今译 仲尼说:“君子遵守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子随时恪守并践行中庸,小人则肆无忌惮践踏中庸。”
浅析 君子与小人对“中庸”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是否践行中庸,是区分君子或小人的标准。
“中庸”在《论语先进》自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只是孔子评价两个学生子张与子夏,一个做事过头,一个达不到,都有欠缺过失;在《中庸》则是哲学体系思想方法的枢纽关键。
今日社会各个阶层利益有冲突矛盾;要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方法还是“中庸”。法官断案当不偏不倚谨守“中”道,否则,便是徇私枉法。无德或缺德商家如地沟油、毒大米、假药、电信诈骗,皆“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原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释 子曰——《中庸》作者孔伋,字子思 ,孔子孙子;《中庸》凡“子曰”的特殊含义是:我爷爷孔老师说过......;一者表示本书作者是道统的血脉正宗嫡传,二者表示道统至高无上的权威。
鲜——很少,稀罕。
今译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道德了吧,很少有人能做到,已好久了呀!”
浅析 此最高道德,在《论语·雍也》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也。”
孔子所处的春秋、子思所处的战国皆“礼崩乐坏”,旧意识形态瓦解,新意识形态在构建,社会剧烈震荡转型期或矫枉过正,或抱残守缺;不偏不倚守中庸者寥寥无几;孔子或子思以“周礼”观之,当然有此喟叹。
第四章
原典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道之不行也——中庸之道行不通了。矣,了。
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聪明人过了头,笨人达不到。
道之不明也——中庸之道不昌明不彰显或不明了。明,昌明彰显或明白。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君子过头,小人不够格。贤,君子。不肖,小人。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很少是能知味的美食家。
今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践行,我知道原因了:智者过头,愚者赶不上;中庸之道不昌明,我知道原因了:君子过头,小人赶不上。好像人皆吃喝,并非人皆知味。”
浅析 践行中庸之道,智者、贤者过了头,愚者、小人达不到,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此理,似乎都明白,其实不明白,犹如人皆吃饭,但并非都是知味美食家。践行中庸之道难在把握分寸,克服了过头或达不到的毛病,方有望达致中庸。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都在生活,并非都真正知道生活的滋味,是“习而不察”不自觉的。
愚者、小人不合中庸好理解,但智者、贤者为何也不合中庸呢?如贤相周恩来,外交活动就有“贤者过之”缺憾。据《尼克松回忆录》载,尼克松一行由国宾馆去长城前夜,周恩来下令北京数万民众连夜扫雪清道,翌日,尼克松一行车过除雪后的大道上颇受感动。中美外交僵局打开,贤相周恩来“居功厥伟”;但为了外宾出行方便,不恤民力寒夜扫雪,无可讳言是“贤者过之”的缺憾;乃不讲人权之恶例。
当下,这种“贤者过之”毛病在引进外资时,对跨国公司谄媚逢迎低三下四,几近卖国勾当,是思想汉奸。
第五章
原典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今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行不通哇!”
浅析 礼崩乐坏的转型社会,主流思潮及大趋势是矫枉过正,过头或不及是常态;故而有此无可奈何之悲鸣。
第六章
原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 舜其大知也与——舜应该是大智慧的天子吧?
舜,古帝王,名重华,也叫虞舜。 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也与,句子末尾语气词。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喜好不耻下问又善于从浅近话语中悟出治国理民之道。 问,舜是至高无上的帝王,此“问”与《论语》“不耻下问”意思相同。 迩言,浅近、浅显的话语。
隐恶而扬善——包容他人的缺点,张扬宣扬优点;如舜的弟弟数次蓄意谋杀舜,舜机警逃过;舜的父亲溺爱弟弟,对舜凶暴;但舜对父亲尽孝,对弟弟爱护,是孝、悌的好榜样。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看问题没有过火及不到位两方面的欠缺,把握了中庸之道并应用于治民。
其斯以为舜乎——这大概是舜为何是瞬的原因吧。
斯,这。 乎,句末语气词。
今译 舜是大智慧的帝王吧?不耻下问又善于观察浅近的言语,包容他人的弱点张扬优点,看问题没有过火及不到位的欠缺,把握了中庸之道并应用于治民,这才是舜为什么是舜的精髓所在呀!
浅析 自问自答舜为何是大智慧天子,舜认识到中庸之道并用于治国理民,以舜为例,说明中庸之道的巨大作用。
平等环境下,国际争端的解决或两家数家公司合作共赢,最大公约数便是“执两用中”。
第七章
原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 人皆曰予知——人都说:“我聪明”。予,我。 知,同智。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这是比喻的说法,思想方法不知不觉陷入极端偏执,好比野兽不知不觉陷入猎人的捕兽网或陷阱。
诸,“之于”两个字读音与意思的合并。 罟擭,捕兽网。
而莫之知避也——却没有人知道避开它。“莫之知避”就是莫知避之。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期月,一整月。
今译:孔子说:“人都说‘我聪明’,思考问题却偏执,如猎物般被推入捕兽网或陷阱,却没有那个聪明人知道避开。人都说我聪明,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
浅析:讽刺众人以不智为智而自作聪明,思考问题偏执片面,执其一端,却自以为是;好一点的,选择了中庸之道,却是有始无终,不能持之以恒。
第八章
原典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释 回之为人也——颜回为人处事。颜回,孔子最喜爱弟子,惜乎英年早逝。
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牢记心中绝不忘记并忠实履行。 拳拳,坚守不舍的样子。 服膺,放在胸中。服,放置。
膺,胸。
今译:孔子说:“颜回做人,选择了中庸之道;听到一句中庸善言,就牢牢放在胸中并忠实履行。”
浅析:颜回是践行庸之道的楷模。
第九章
原典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所有国家都可管理得太平安宁。 天下,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家,诸侯国大夫的封地。 均,太平。
爵禄可辞也——官爵俸禄可辞让。 爵,爵位,周朝对天下诸侯国的国君及朝中大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禄,俸禄。
白刃可蹈也——白刃可践踏而过。
中庸不可能也——要达到中庸的标准却不可能。
今译 孔子说:“天下国家都可治理得太平安宁,高官厚禄可推辞,白刃可一踩而过;但始终如一坚守中庸之道却不可能办到。”
浅析 天下所有国家都太平了、高官厚禄可辞让、白刃可践踏而过,这些难乎其难的事都办成了,但坚守并合乎中庸之道却不可能;中庸之道无可比拟,无法企及。
第十章
原典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之强
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至死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子路问强——子路自认为是强人,以什么是强请教,也有想让孔老师表扬的意味。
抑而之强与——或者是你认为的刚强呢? 抑,或者。
而,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宽大怀柔教化感动异国,不报复残暴无道的国家。 宽柔,以宽怀而怀柔远方异国,即后文“柔远人”。无道,残暴无道的国家或人。
衽金革,至死不厌。——出生入在战场,不战死不罢休。
衽金革,以兵器甲盾为衽席、卧席,是出生入在战场的比喻说法。衽,席子。金,金属兵器。 革,皮革甲盾。 厌,满足。
而强者居之。——你这样不怕死的强者处于这种境地。而,你,指子路。
故君子和而不流——所以,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不随波逐流。
和,和谐、和睦。 流,随波逐流无原则。
强哉矫!——多么坚强啊! 矫,强的样子。
中立而不倚——坚持中道而不偏不倚。
国有道——国家政治清明上轨道。
不变塞焉——不改变追求中庸的志向,追求之志不被堵塞。
至死不变——到死不失去追求中庸的志向。
朱熹《四书集注》:“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
今译:子路请教什么是“强”?孔子答道:“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或者是你认为的强呢?以宽厚柔和教化别人或别国,不报复他人或他国不讲道理的欺侮,这就是南方的强,有道德君子就是这等强者。出生入死,不战死不罢休的是北方的强,是你这样不怕死的强者。所以,君子与众人和谐相处却不同流合污,才是真正君子强者!以中庸之道立身而不偏不倚,才是真正君子强者!国家太平,不改变自己追求中庸尚未达到的志向,才是真正君子强者!国家昏乱,到死不失去追求中庸志向,才是真正君子强者!”
浅析 子路以强悍著称,故此,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孔子将“强”分类解析,告诫子路南方强与北方之强都不合中道;那怎么就是合乎中庸之道的真正的君子之强呢?孔子举例说明:“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反复强调的“强哉矫!”是践行“中庸”者的言行,将“中庸”如此付诸实际行动的人,才是真正“强哉矫”强者。
从中庸观点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是不及、达不到;“衽金革,至死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是过了头,二者都不合于中庸之道。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用于个人自处的私德是高尚品德;但若用于军事或外交,则大谬不然。此正儒学之最大缺憾也。
惜乎,子路虽经孔老师教导,却未明此理,未坚守中道而死于“至死不厌北方之强”之非命,孔子叹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语成谶,正此之谓也。
第十一章
原典:子曰:“素隐怪行,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素隐怪行——求索隐秘偏颇的道理,故作怪诞的言行。
素,当为索。
后世有述焉——后世有传述介绍。
吾弗为之矣——我不做这样的事情呀。弗,不。
遵道而行——遵循中庸之道立身行事。道,中庸之道。
吾弗能已矣——我是不能停止的。 已,停止。
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依据中庸之道。依,依据。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隐居避世不被人知也不后悔。
遁世,隐居避世。
今译:孔子说:“探求隐秘偏颇之道,故作怪诞言行,以此引起后世传述,我不屑干这类事呀。君子遵守中庸之道行事却半途而废,我是永不止步的。君子遵循中庸立身行事,即使隐居遁世不被人知也无悔,只有圣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浅析:抨击两种背离中庸知道的行为,或以故作姿态的偏颇怪诞而欺世盗名引人注目,这是“不择善”;或虽遵守中庸之道却半途而废,这是虽“择善”却未“固执之”。
能以平常言行持之以恒践行中庸之道,即十四章的“素其位而行”也就是坚守儒学做人的圣人之道。
从“吾弗为之矣”及“吾弗能已矣”两句看,孔子委婉地说自己就是“唯圣者能之”,可谓“夫子自道”。
第十二章
原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中庸之道广大又隐微。 费,大。 隐,隐秘微小。
夫妇之愚——愚笨的普通男女。可以与知焉——可以知晓呀。
及其至也——要达到它的最高境界的话。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晓的道理。虽,即使。
夫妇之不肖——不才或不贤能的普通男女。不肖,不贤能、不才。
可以能行焉——也能行动做些事。 行,行动、行为。
人犹有所憾——人即使是圣人也有想不到办不到的遗憾。
人,凡人以至圣人。
故君子语大——所以,奉行中庸君子说到中庸应用的广大。
大,中庸的广大;即“费而隐”的“费”。
天下莫能载焉——天覆盖不住地承载不了。此句应是天、地对文,天覆地承是固定短语。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说到中庸道体的微小精妙,全天下人没有谁能说到最小最精妙。 小,中庸道体的精妙微小,小到不能再小。破,破开、分开,即“费而隐”的“隐”。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飞到天上,鱼儿跳出水面。
言其上下察也——说它们上擦着天,下挨着地;也就是老鹰擦着天飞,鱼儿挨着地游。 察,擦,擦着挨着。
造端乎夫妇——开端于夫妻。造端,开端开始。 夫妇,夫妻或男女。
察乎天地——充满在天地之间。察同擦,擦着挨着,擦着天挨着地,也就是充溢在天地间。 乎,在。
今译:君子中庸之道的作用广大无边,中庸的道体隐微精妙。寻常愚笨的男女,都可以知道一点中庸的道理;但要知晓中庸的极限,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了解。不贤能如平常男女,也可以照中庸行事;但要以中庸行事到顶点,圣人也有不可企及之处。天地间的大小事,人即使是圣人总有办不成的遗憾。所以,君子说到中庸的广大无边,天地都盛不下;说到中庸的小巧精妙,天下人没有谁能说破说透。《诗经·大雅·旱麓》说:“鸟儿飞到高天,鱼儿跃出深渊。”是说上挨着天下挨着地。君子中庸之道,开始于寻常夫妇;要说最高境界,那就充满天地之间。
浅析: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事的最大通则及最高境界,无分君子小人;只不过,君子小人达到中庸的境界有高低之分。中庸是君子小人的共同目标最高境界,但谁都不是践行中庸的完人。
“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之道应用范围广大无边,是中庸之道广泛应用的“费”;中庸之道的道体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是隐秘精妙没有形体的,是中庸之道的道体的“隐”。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是中庸之道广泛应用的“费”,也就是中庸应用范围充满天地之间;“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是中庸之道的道体没有形体的“隐”。
作用大到不能再大的“天下莫能载焉”,《庄子》则是“至大无外”;道体精妙微小到不能再小的“天下莫能破焉”,《庄子》则是“至小无内”。
《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四书”,《中庸》哲理思辨境界最高,此章与第一章《中庸》最具哲学色彩。
第十三章
原典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释 道不远人——中庸之道不远离人伦日常。
道,“率性谓之道”的“道。
人之为道而远人——人所修炼的道却远离人的日常行为。
为道,修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经·豳风·伐柯》说:“砍伐树枝作斧炳,斧炳的样子不远。”
睨而视之——斜着眼看。睨,斜着眼。
故君子以人治人——所以,君子用努力践行中庸的人做常人的榜样。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离中道不远,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论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君子在四个方面奉行中庸,我一方面都未能做好。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要求朋友诚信自己先诚信,我做得不够好。 据《中庸·二十章》“信乎朋友”及《孟子》“朋友有信”可知,此句“先施”是先于朋友讲诚信之意。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平常谨言慎行。 庸,日常平常。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实践中道做得不够的,不敢不继续努力;做得好的,也不敢尽情张扬。 勉,努力。
言顾行,行顾言。——言语顾到行为,行为顾到言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君子胡不慥慥尔——这样的君子为什么就不是真诚笃实的呢?
慥慥尔,敦厚笃实的样子。
今译:孔子说:“道不远离修道之人,如果远离,就不是道。《诗经·豳风·伐柯》说:“砍树枝找斧柄,斧柄的样板不远。”照着斧柄斜眼看树枝,觉得树枝与斧柄还是有些远。以修道有成的君子为榜样,使尚在修道的人改掉毛病为止。忠恕离中道不远,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奉行中庸之道四件事,我一样都没做好:要求儿子孝敬父母,我做得不够好;要求臣子侍奉君主,我做得不够好;要求弟弟侍奉父哥哥,我做得不够好;要求朋友间讲诚信,自己先诚信,我做得不够好。平常谨言慎行做得不够好的,不敢不努力改正,做得好的也不敢张扬显摆;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何就不是真诚笃实践行中道的君子呢?”
浅析:借孔子之口,阐述《中庸》作者子思真诚无妄表里如一,从我做起践行中庸之道的观点。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道在伦常日用中,修道是当下平凡实在的日常言行。与《大学》朱熹序言“无待求之百姓日用彜伦之外”同理
“言顾行行顾言”与《论语》“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驷不及舌。”都是说修道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坦诚实在。
当下民主政治竞选、发达国家对穷国的援助、外交辞令等多是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政治秀、外交秀。
第十四章
原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注释 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安居当下本分行事立身。
素,现在,当下。
不愿乎其外。——不羡慕本分以外的事。 愿,愿慕、羡慕。
素富贵行乎富贵。——当下富贵就以富贵的常态行事。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无论顺境逆境都可入乎其内,悠然自得呀。
在上位,不凌下。——官居上位,不依势欺凌下级。
在下位,不援上。——官居下位,不攀援谄媚上级。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身律己而不苛求他人就无怨气。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不抱怨环境不埋怨他人。天,天地是人类的大环境,个人不怨天的天是个人所处的小环境。 尤,抱怨。
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安居本分以等待命运的转机,与“君子素其位而行”可互证。 易,平易、常态。
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铤而走险以求非分的收获。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箭与中道君子有相似之处,没射中靶心,只反躬自问射箭技术是否精湛。
正鹄,布箭靶叫正,皮箭靶叫鹄。 其身,自身。
今译:君子安居自身当下常态行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事。当下富贵就以富贵的常态行事,处贫贱就以贫贱的常态行事,处夷狄就以夷狄的常态行事,处患难就以患难的常态行事。无论环境顺逆都可入乎其内,悠然自得呀。在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在下位,不谄媚高攀上位的人。君子律己正身不苛求于人就无怨气。不抱怨环境不埋怨他人。君子安居本分修德自律以等待命运旳转机,小人不安分而冒险以求非份收获。孔子说:“君子端正自身好比射箭,没射中靶心,只找自身射不中的原因,而不怨靶歪。”
浅析:君子在什么环境里都是率真而为的真君子,此君子之真作为真性情也。
君子端正自身,安于常态律己修德而有缺憾,不怨天尤人;而是如射箭不准一样,只从自身找原因以改过。
“素其位而行”与《论语》“思不出其位”都是说人要有定位,要安居本分,行其所当行,思其所当思。
从“素夷狄行乎夷狄”看,夷狄也有君子,或在夷狄也可做君子;至少无“夷、夏之辨”,有朴素的平等思想的端倪。
“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及“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与《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同理,都是君子自处及处人的高尚品德。
第十五章
原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君子之道——君子奉行的中道。
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比如行远路一定开始于眼前,登高一定起步于脚下。 迩,近处、眼前。 卑,低处、脚下。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孥。”——《诗经·小雅·常棣》说:“与妻子两情相好,如琴瑟和鸣;兄弟和睦,非常欢乐;合家幸福,妻儿老小都快乐。”
翕,和睦,融洽。 耽,快乐。 孥nu,孩子。
父母其顺矣乎——父母该顺心快乐了吧。 其,推测的语气词。
今译:君子奉行的中道,好似远行一定开始于眼前,登高一定起步于脚下。《诗经·小雅·常棣》:“夫妻和谐如琴瑟和鸣一般,兄弟手足情深非常好,一家和睦,老小都快乐。”子曰“父母大概就顺心快乐了呀!”
浅析:君子中道犹如远行及登高之始于足下,引用《诗经》诗句说明治好家就是君子中道的好开端。凡事有个好开端,如治家始于伦常日用,都蕴含着中道平凡的真理,意即“道不远人”。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释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祖宗鬼魂神灵的功德作用,多么盛大深远呀。 鬼神,特指祖宗的鬼魂神灵,《论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非自家祖宗却祭祀是谄媚。“非其鬼”的“鬼”与“鬼神之为德”的“鬼”皆先祖鬼魂神灵之意。 德,功德、作用。 矣乎,句末叹词。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先祖鬼魂神灵的本体看它看不到,听他听不到;但它的作用体现在每件事上从无遗漏。 祖宗灵魂神灵的本体是道体,道体是“形而上”无形无声的,所以,看不见听不到。 弗,不。 之,代词它,指先祖鬼魂神灵。
齐明盛服——斋戒之后身着洁净庄重的祭服。齐同斋,斋戒。 明,明服,斋戒穿的洁净服装。 盛服,祭祀时隆重的正装。
以承祭祀——先祖的神灵承受享用隆重祭祀。
洋洋乎——洋溢、充满呀。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诗经·大雅·抑》说:“神灵到了呀,不可想象呀,况且厌恶不敬呀!” 格,到来。 思,句末语气词。 度duo,思考、想象。 矧shen,况且。 射,不敬。
夫微之显——从先祖神灵本体的隐微到先祖神灵作用的显著。
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先祖神灵真实存在像这样的盛大显明不可掩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