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培训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未雨绸缪,趋利避害”,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在我们的现代管理哲学中,这一思想依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准确、有效地贯彻“未雨绸缪,趋利避害”的思想呢?如何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提升产品的品质水平,改善其可制造性,进而提高产品量产后的品质保证能力呢?发端于美国军方的FMEA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FMEA是“未雨绸缪,趋利避害”的先决条件和最佳实践。
【课程时长】2天
【课程目的】
【课程目的】
本课程重点针对从事质量改善相关人员而设计。旨在帮助学员系统、全面地理解FMEA的概念,学会应用FMEA的理念、准则、方法和步骤, 分析各种显在的、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影响,进而追溯导致缺陷产生的原因,通过打分的方式决定改善的重点。
1、掌握FME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FMEA的评分准则;
3、掌握FMEA的方法步骤;
1、掌握FMEA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FMEA的评分准则;
3、掌握FMEA的方法步骤;
4、掌握改善重点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课程对象】从事产品研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相关人员。
【授课方式】
激情授课+案例分享+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总结发表
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8人; 同一部门的同事尽可能分在不同的小组,管理者不要集中于同一小组;整个培训过程中, 分组固定不变; 模拟练习及课堂讨论、发表得分,按组进行累计。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FMEA概述
1. 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2. 逻辑思路---未雨绸缪,趋吉避凶;
3. 分类与实施时机;
4. FMEA与APQP的关系
5. FMEA的作用---承上启下
6. FMEA相关知识串讲
※ 分组模拟练习(开题:选定一款新产品练习DFMEA)
第二部分:FMEA模型介绍
1. FMEA模型
2. 严重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3. 发生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4. 可探测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5. RPN值的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FMEA模型介绍
1. FMEA模型
2. 严重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3. 发生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4. 可探测度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5. RPN值的计算方法
※ 分组模拟练习(严重度、发生度、可探测度现状评分)
通过评分练习,让学员理解知易行难的真谛所在,端正态度,自觉调整偏差,进而在接下来的FMEA实践中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第三部分:FMEA的运用
1. 设计FMEA的目标
2. 客户和产品要求的确定
3. 产品功能表
2. 客户和产品要求的确定
3. 产品功能表
4. DFMEA的输出与输入
5. QFD的概念与应用
6. 设计矩阵
7.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8. 潜在原因与设计控制
7. 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8. 潜在原因与设计控制
9. 严重度、发生度和可探测度评分
10. 综合风险分析
11. 品质控制计划(APQP&CP)与实施
12. 设计评审与验证
13. 过程FMEA的不同之处
※ 分组模拟练习(实际运用)
※ 分组模拟练习(实际运用)
通过分组练习,让学员掌握FMEA的实施步骤,切身体会FMEA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尝试按自己的理解给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FMEA实施的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
1. FMEA核心团队的大小、构成及成员素质要求;
2. FMEA所需的数据支持;
2. FMEA所需的数据支持;
3. FMEA评分准则制定;
4. 头脑风暴的实施原则
5.对失效模式的误解与注意事项
4. 头脑风暴的实施原则
5.对失效模式的误解与注意事项
※ 分组发表、教师点评、集体评分
※ 学习心得、感悟、收获分享
※ 答疑、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