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院前急诊急救)》完整版
主课人:张吉泉
【课程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然灾害并未减少;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发疾病与意外仍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当下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课程收益】
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做到从“第一目击者”变成“第一施救者”;
学员素质达到国内红十字救护员的程度!正如美国心脏协会所倡导的那样“全为生命”!
【课程特色】
全是干货,没有废话,思维逻辑清晰,听的懂、学的会,用的到;现场答疑;
【课程对象】
全体员工。
【课程时间】
6个小时。
【培训方式】讲解+互动+答疑
【课程大纲】
应急救援——院前急诊急救
一、外伤与处理
1、敷料与绷带的止血与包扎
(1)将敷料(纱布)覆盖在伤口上,用绷带在一定压力绕肢体缠绕4-5层,绷带尾端中心撕开,绕肢体打结。
(2)敷料要有足够的厚度,敷盖面积要超过伤口至少3厘米。
2、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法:如果伤口无异物,可使用敷料、干净的布或手绢直接压迫,注意压力必须是持续的,不可时紧时松。
间接压迫法:如果伤口内嵌入较大异物(如刀、玻璃碎片)时,不要自行取出,将大量敷料放于异物周围并包扎固定。
3、注意事项:
(1)伤肢抬高与止动。(减少出血)
(2)如果没有三角巾时可选绳、领带、腰带吊挂上肢。
(3)当上肢或下肢动脉出血时,原则上不用电线(如充电器线/细金属线等物)充当止血带。
(4)遇有刀及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类锐器物刺入人体时,请勿随意拔出,到医院后处理。
(5)如使用敷料+绷带包扎后一定要按压指(趾)甲后松开,如果2秒内甲床由白变红时说明包扎的松紧度合适;
二、胸、腹部外伤
1、胸部开放性外伤
胸部伤口极易形成气胸,如有刀或其它异物时切勿拔出,如果已有伤口且没有三角巾与敷料时,用塑料袋套手按住伤口,此时伤员不能深呼吸,周围人立刻拨打120求救,原则上原地等待求援而不要走动。
2、腹部开放性外伤
也可以用塑料袋套手按住伤口(肠管外露时详见内脏溢出的处理)。
三、骨折
1、骨折的识别与评估
伤员患处疼痛与肿胀,且不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同时伴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可确诊骨折。
(1)畸形。
(2)反常活动。
(3)骨擦音/骨擦感。
如不能确定是否骨折时一律按骨折处理。
2、骨折的处置程序:
(1)止血、包扎与固定。
(2)常用的方式是使用双侧夹板、木棍,也可将患肢与健肢同时捆绑固定。
(3)上肢骨折时也可利用领带、腰带、三角巾或上衣来吊挂患侧上肢。切勿将有外露的骨折端推回伤口内,防止增加伤口感染与损伤血管与神经的机率。
3、骨折的处置原则:患肢制动,等待救援!
四、踝关节扭伤
特点:皮肤无伤口,局部肿胀。
处置
1. 患肢抬高,制动。
2. 冰块冷敷(72小时)。
3. 医院拍X线,确定是否骨折。
五、脊柱外伤
伤者禁止搬运!原地等待救援。
六、冻 伤
1、发生冻伤时要注意保暖,绝不用雪搓或冷水泡(将加重冻伤)!
人体易发生冻伤部位:双耳、双手、双脚(帽/耳包、手套、鞋)冻伤复温方法
快速复温和缓慢复温。
2、快速复温适宜体格健壮的情况,并且当地具有一定的医疗条件。其方法为将冻伤的部位放在40°C-42°C的温水中,并轻轻按摩其肢体,促进循环和复温,体温恢复正常10分钟后,从浴盆中移出擦干,用厚暖的棉被包好,继续保温。
3、缓慢复温比较安全,也常被采用,但复温过程较长。
七、中 暑
全球气候在变暖,每年夏季我们都要面对极端高温的考验。
极端高温是指环境温度持续>35℃的状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温度为36-37℃。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
人体的体温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人体的中心体温达41℃时,会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一)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常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
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
另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运动,且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此外饮酒以及服用镇静类药物,也会因为散热障碍而导致中暑;过度肥胖以及衣服透气不良,加之环境温度以及湿度过高,也会导致中暑。
(二)先兆中暑
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而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此时要小心先兆中暑。
此时,如果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三)轻症中暑
此时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还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此期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四)重症中暑
这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1、热痉挛:
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时,此时肌肉突然出现阵发性痉挛。
2、热衰竭
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
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
多因为直接在烈日下爆晒,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充血、水肿。
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初的症状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4、热射病
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数、躁动不安、瞳孔缩小、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此时,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中暑者死亡。
(五)中暑的预防
1、改善工作条件:
工厂、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应做好在高温天气下的工作安排,给员工充足的休息,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一些工作尽量安排在夜间。
烈日曝晒下,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中暑常见的诱因。
2、适用人群:
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者,如夏季烈日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工厂锅炉工人等。
3、关注特殊人群
身体素质较差的人群,如果居住条件差,高温天气时通风不良,容易发生中暑,特别见于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某些慢性疾病患者。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六)中暑处理
发现有高温中暑者,应立即将中暑者从高温或日晒环境中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用冷水擦浴,湿毛巾覆盖身体,电扇吹风,或在头部、腋窝置冰袋等方法降温,并及时给中暑者口服水或盐水,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八、触 电
处理
1、考虑到或想到可能是触电时,首先要切断电源(也可用木棍或竹棍断开伤员与电源)。
2、断电后迅速将患者移到离现场十米以外的地方。
3、夜晚要自带手电等照明设备。
4、遇到高压线触电,死亡率接近100%,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拨打求救电话,如119。
九、烧伤与烫伤
1、对电灼伤,火焰烧伤或高温气、水烫伤均应保持伤口清洁,伤员的衣服鞋袜用剪刀剪开后除去,伤口全部用清洁布片覆盖,防止污染,四肢烧伤时,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清洁布片或流水线纱布覆盖送医院。
2、强酸或碱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并迅速将被侵蚀的衣物剪去,为防止酸,碱残留在伤口内,冲洗时间一般不少15分钟。
3、切忌在烧伤和灼伤创面敷擦任何东西和药物。
如果皮肤没有破损而仅有水泡:
1)用自来水连续冲洗15分钟以上。
2)如果烫伤部位有衣物与皮肤粘连,连续先用自来水或凉水冲洗降温但不要拿掉(易将皮肤撕脱),不要碰破皮肤上的水泡。
十、挤压伤
1、挤压时间短时应尽早搬除挤压物,并尽快将伤员移至安全地带。
2、挤压时间较长时需先在受压部上部需用止血带后再搬出挤压物。
3、有伤口时包扎伤口,怀疑有骨折时或肢体肿胀时,予以简易夹板超关节固定。
4、挤压后的患肢严禁抬高、按摩、热敷。
十一、踩踏事件
是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人群过度拥挤,致使部分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的混乱场面。
在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楼梯、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上,都存影剧院、酒吧、夜总会、宗教朝圣的仪式上、在发生踩踏事故的潜在危险。当身处这样的环境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注:避险原则:
1、不要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停留
2、在公共场所发生意外情况时,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撤离。
3、发现悦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时,要快速到一旁,或在附近的墙角跨下,等人群过后再离开。
4、万一被卷入拥挤的人群,要保持镇静,顺人流方向走,千万不要弯腰提鞋、系鞋带儿或拾物。
5、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立即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6、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要双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抓住身边的栏杆、柱子或看台的椅子等物。
7、被人群拥着前行时,要撑开手臂放在胸前,背向前弯,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8、万一被人挤倒在地,不要惊悦,设法使身体蜡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等重要部位,如有可能,要设法靠近墙壁或其他支撑物,并尽一切可能尽快站起来。
9、最安全的办法:在家看电视直播!
十二、宠物咬伤(简明扼要)
如果伤口处理不当,受伤者最大的危险就是患上狂犬病,又称为恐水症,而这种病属于可防不可治的病一但发病就是100%死亡。
伤口正确方法处理
1、挤出伤口内血液:
2、用自来水冲洗伤口同时,再次挤压或让别人帮助挤压伤口放血、或用拔火罐。
3、立即到当地疾控中心打狂犬疫苗。
4、到医院处理伤口,原则上伤口不包扎。
注意:伤口无论轻重一定要打狂犬疫苗!如果伤口较深,建议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
十三、地震
地震灾难是群灾之首,也是立体灾难,伤亡多、损失大、破坏严重;另外,还会伴有次生灾难发生,如:火灾、有害气体、放射性辐射、各种污染、社会恐慌、疾病和瘟疫流行等。
一、预兆
1、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浑浊、变味等。
2、地光和地声
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3、鸭不下水、鸡上树
鸭不下水,鸡不进离,惊席不止。
4、猪拱圈、狗狂状
5、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
6、免子乱赠乱跳,惊恐不安。
7、地震发生的前几天,蜜蜂一窝一窝地飞走。
8、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突然跑光,有的吻着小老鼠搬家。
9、地震发生的前几关,鱼惊悦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
10、有些冬眼的蛇爬出洞外地震发生的前几天上树。
11、震前一两天,牛、马赶不进圈,乱确乱跳,出不止,烦翠不安,饮食减少。
二、个人地震应急包
三、地震防震
1、室内的避震方法
1)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由于地震的见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窗。地震时,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2)地震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关总电源。
3)保护头颈,避开易倒物体、室内吊灯及玻璃(包括镜子)、大窗户旁边与阳台上等。
4)如果在剧院、商店、学校、地铁、地下商场等人群聚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有序撤离。
5)撤离高楼时,不要乘坐电梯,要从楼梯靠近右侧(扶手)迅速逃离现场。
6)从地震开始到房倒屋塌,一般需要10-15秒时间,安全地区为室外的宽阔平坦地带,如果居住处为高层楼房就要迅速找到相对安全的 “ 三角空间 ” 地带 ,如卫生间、储藏室、厨房、金属管道较多的房间,并迅速关闭电源与火源;头部尽可能靠近墙面,并利用被褥、枕头及皮包等物品保护头部。
室内三角空间:墙角、墙根、结实的家具。(立柱顶千斤)
2、室外的避震方法
1)自动售货机、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2)在户外的场所,要保注意保护头部,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3)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立交桥、远离高压线、煤气站、加油站、炸药库、化工厂、煤气危险品、电线电缆、输油输气管道等。
4)野外遇地震时避开山脚、陡坡(防滚石与滑坡)。
5)海边、湖边遇地震时迅速离开海(湖)岸边(防止海啸发生)。
6)驾车遇到地震时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地,选择空旷地停车;车内应备有逃生锤,手电、饮用水与压缩饼干等食物,以备不测。
7)地震发生时或地震之后,在室外不要轻易使用明火(如吸烟)会引起火灾。
四、地震遇险
1、人被埋压之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的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自救中最重要的是镇静、除险、求救;求救时可使用应急包内的口哨。
2、遇险后成当坚定生存信念,消除热惧心理和急躁情绪;设法挣脱被束缚的手脚,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竭力创造一个生存空间,尽力寻找水和食物,注意保存体力,延续生命,自救失后等待救援。
3、如果被埋在废城下的时间比较长,教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
十四、车险
1、驾车应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遇到水灾或车祸时,车内应备有逃生锤,手电、饮用水与压缩饼干等物品,以备不测。
2、乘坐公交车应注意逃生锤的位置,遇险时首先要抓牢扶手,同时要重点保护头部,必要时利用逃生锤自救与救人。
3、汽车肇事:十次肇事,九次因为车速快!
十五、火灾
一、概述:火灾是威协公共安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一种多发性灾害。据估计,全世界每天发生约10000起火灾,死亡2000多人,伤残3000~4000人。
火场烟雾的蔓延速度是火的5~6倍,烟气流动的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温度极高的浓烟在2分钟内就可以形成烈火。
二、火灾的直接伤害包括
(1)火焰烧伤。火焰表面温度>800℃,而人体承受的温度极限为65℃。
(2)热烟灼伤。火灾产生的烟雾里有高温微粒,人吸入高温烟气后,会灼伤呼吸道,导致组织肿胀,引起气道阻塞,进而室息死亡。
常见的次生伤害有:
(1)浓烟室息。人体吸入高浓度烟气后,大量烟尘微粒阻塞呼吸道,可造成严重缺氧而室息死亡。
(2)中毒。现代建筑多用合成材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这些有毒物质能让人迅速昏迷,继而威胁生命,统计资料表明,火灾死亡人群中,80%是吸入有毒性气体致死的。
案例:大兴安岭火灾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场的几名工人在林场里吸烟,未踩灭的烟头形成明火;当日,另一名工人违规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灭火时只熄灭明火,没有打净残火、余火,火势失控,最后导致森林火灾。
大兴安岭火灾从5月6日至6月2日,持续近1个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森林大火。这次大火不仅导致中国境内1800万英亩(相当于苏格兰大小)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还波及
前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大兴安岭火灾导致210人死亡,烧伤266人。这场大火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达80多亿元,后来认为各种损失几乎超过200亿元。
三、火场逃生方法
1、森林大火:
1)浓烟的方向提示了风向:同时也表明火势墓延最快的方向。如人在火中,只能顶风逃出火海。
2)以火攻火:当无法脱离火势或穿越火场,且与大火仍有一段距离时,采取以火攻火。在大火到达前点燃一片空地,使其没有可燃物残留,火苗也就无法前进。这样人为创造了一个避难所,点燃的火带应尽可能宽到10米以上。
2、飞机火灾:
留意与自己座位最近的一个紧急出口;飞机万一起火,要在浓烟中找寻出口,把门打开,机舱有烟雾时,戴好氧气面罩,它可以使乘客在有烟的环境中安全呼吸至少15分钟,走向紧急出口时应尽可能弯曲身体,贴近机舱地面。
机舱门一打开,充气逃生背包会自行膨胀,弯腰身,迅速跳到救生滑梯上。
3、公交车火灾
1)上车后应关注车内是否有安全锤以及紧急窗口的位置,应注意有无灭火器。
2)汽车着火后,如果车门开启不了,乘客应用安全锤砸开就近的车窗翻下车。
3)如果乘客衣服着火,就地打滚将火滚灭,或用灭火器向着火部位上喷射。
4、轮船火灾
1)乘客上船后,要仔细观察逃生路线、救生衣与救生圈的位置。
2)利用内梯、外梯和舱梯逃生;利用逃生孔逃生;利用救生绳、救生梯向水中或赶来救援的船上逃生;也可穿上救生衣或带救生圈跳进水中逃生。
5、地下商场火灾
1)乘滚动电梯来到地下一层、二层、三层(这些地方过去多是人防工程)时要留意楼梯的安全门与灭火器的位置,还注意地面与墙角上的指示箭头。
2)发现有烟雾、异常气味等要第一时间离开,逃生时不要乘电梯。
3)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病人,要冷静分析与判断灾情,并照顾好自己。
6、宾馆火灾
1)入住宾馆时要通过行走的道路了解基本逃生路线与灭火器位置;进入房间后,要把全部的抽屉、柜打开查看,找到防毒面具、手机等消防设备,用房间电话给前台偿试播打一次。
2)80%的火灾死亡的人源于烟雾窒息,因此,发生火灾时,一定携带防毒面具。
3)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如温度过高,无法通行,则想办法利用窗口逃生;可使用绳索或床单、窗帘等作绳子逃生;或向下扔一些床垫、被子等低层跳离逃生。
4)当楼梯遭遇烟火封锁时,应返回房内或冲向楼顶,打开楼顶安全门并站在通风处等待救援。记住:楼顶是第二安全避难所(适合9层以下建筑)。
7、楼房火灾(家庭/单位)
目前世界上的消防车灭火最高只能达到20层楼高,高层建筑的火灾主要靠自救:
1)现场救助措施:
(1)头脑清醒
(2)判断火源、火势、确定逃生路线
(3)报警119
(4)早扑灭(在30秒至1、2分钟内将火扑灭在萌芽状态)。
2)火灾现场逃生:
(1)火灾事故的发生分为初始、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等5个阶段。
(2)开门前应先用手探查门的温度,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防止踩踏,火小时,浸湿外衣,披湿棉被冲下楼梯,被迫跳楼高度在2层楼时,先扔下棉被、床垫等物,跳时要缩小落下高度。
(3)将毛巾浸湿后拧一下,以不滴水为好,对折3次,形成8层的滤过层,可
过滤60%烟雾、颗粒。
(4)有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的病人,遇到火灾千万要冷静而不能着急,只要逃生方法正确与及时,时间一定是充足的。
3)火灾发生时不要乘电梯!
4)高楼遇险逃生方法
(1)家中应备有如高楼缓降器、救生绳、直径4cm×60cm木棍、斧子、手电、双肩包与手套等逃生设备。
(2)开门前应该用手触摸一下门的把手,如果烫手或者烟雾从门缝中往里钻,则说明外面的火已经很大,千万不要打开房门。
(3)报警:如现场条件允许,应及时报警。说明详细火灾地点;简述火灾情况,留下电话及地址,以便进一步联系;
(4)防盗窗的开启:用牛仔裤浸湿后捆绑在栏杆上,配合长木棍类物品使用。(5)带手套、换上宽松的休闲衣裤与鞋,背双肩包(可携带随身的贵重与生活物品)将救生绳一头捆绑在三人沙发、大型家具、暖气管(后者要试拉)等物,另一头捆绑在自已的腰部,试着将沙发/大型家具拉到门窗处卡住后,人从窗户或防盗窗处逃生。
(6)家中无逃生设备时,用鲜艳的衣裤或布,在阳台向外大声呼救或拨打119。
(7)不盲目追随:火灾发生时,人们极易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听到或看到他人跑动,常常盲目追随其后,往往一头撞进了险区。
(8)跳楼的条件是楼层2层,而且是不跳窗就会被烧死。
(9)巧用卫生间避难。当所有安全通道均被切断,进入卫生间后紧闭门窗,拧开所有的水龙头放水,特别是浴缸应不间断放水,一方面可用水浇门窗以降温,另一方面火势墓延到卫生间时,人还可以到浴缸中避一下。
5)日常防火灾的注意事项
(1)不要用布帘遮挡电器散热孔。
(2)不要在一个插线板上同时连多个大功率电器。
(3)不要在电暖器上烘烤衣物。
(4)不要长时间开电热毯(电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