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收益】
1、 解读《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掌握核心内容;
2、 理解声誉风险传播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3、 激活“危机意识,公关思维”的全员管理理念;
4、 掌握舆论声誉危机识别与回应的4大情境模型;
5、 提升声明撰写、危机回应、媒体沟通的实用技巧。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解读《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1、 《办法》制定的背景情况
2、 《办法》适用对象及主体责任
3、 《办法》对于问责处罚的规定
4、 如何理解《办法》的基本原则
5、 关于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6、 记者采访问答点评
第二部分、保险行业声誉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应对
1、 什么是声誉危机?
2、 银行保险业声誉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3、 如何第一时间监测声誉风险隐患?
4、 如何快速反应,避免声誉风险的蔓延?
5、 声誉风险的四大表现形式
6、 危机传播四个效应:涟漪效应、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案例分析:
中国银行贵阳支行柜台员工被打事件的处置
某商业银行储户大厅内倒地死亡的危机事件处置
中信银行被公众人物在自媒体举报后的危机处理
第三部分、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掌握有效舆论策略?
1、 分析舆论传播的四个维度,做到准确研判
2、 防止个体事件向公共事件转化
3、 防止主生危机引发的次生危机
4、 自媒体日常管理与风险排查
案例分析:
伊川农商银行遭挤兑事件
安徽安庆农业银行储户刘学仁事件
济南农商行“彭博事件”
中国人寿嫩江支行前员工实名举报事件
第四部分、舆情管理原则与误区
1、 舆情应对“五度”基本原则
2、 舆情回应四大基本要素
3、 舆情管理与处置三大误区
第五部分、应对媒体突然采访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四要:
要对记者有真诚感
要维护组织立场
要一视同仁
要提供新闻服务
四不要:
不要用公权对抗监督
不要变相“无可奉告”
不要给自己打分
不要争抢镜头
面对媒体时的语言体系
保持镇定、避免幽默
开门见山、不说假话
归类具体、三遍重复
第一人称,以我为主
陷阱问题,巧妙转移
理由充足,可以说不
尊重提问,控制时间
信息准确,不做猜测
【课程特色】
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短片播放、互动性强;新闻事件引入、深入浅出、逻辑性强;
【课程时间】
3小时 (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