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数据是一个国家的新型基础性资源。
滴滴事件催化了这个领域的监管和数据边界的定义。当前数据作为全生产要素,任何主体对数据的非法干预都可能构成对国家核心利益的侵害。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使用创造的价值归谁所有,该如何分配?如何理解数据使用产生的风险?大数据应用怎样避免带来“赢者通吃”的市场现象,从而妨碍竞争,损害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课程目标:
1、学习近期出台网络信息安全法规及监管要点
2、从技术、应用方面解读个人隐私保护技术及对数据要素当前监管的动向和趋势
课程时间:3-6小时
授课讲师:马兆林(简介略)
课程大纲
一、App开启严厉监管模式
1.互联网迎来“个人信息安全”监管新阶段
2.完善“数据生产要素市场化”配套法律制度
3.DD事件,我国网络安全审查和建设重要转折点
二、网络信息安全法规密集出台
1.网络安全政策梳理
2.剖析《网络安全审查办法》重要条款
3.最高法出台《人脸识别技术若干问题规定》
三、什么是个人隐私
1.构成隐私两个要件
2.公民有哪些隐私权
3.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四、个人隐私风险及技术
1.数据安全常见的互联网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
2.支付宝小程序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商业模型
3.隐私风险源于何处
4.隐私计算技术金融反欺诈场景应用
5.亚马逊隐私保护机制
五、数据安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1.隐私数据分类
2.隐私保护的机制设计
3.发展隐私工程和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4.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流通性与安全性矛盾
六、数字中国开创新格局
1.“十四五”建设“数字中国”新格局
2.数据资产成为中美科技战博弈的显招
3.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